安庆新闻网讯:如果说好的教育质量可以让一群孩子成才成器,那么教育公平却可以让每个孩子都在同一片蓝天下携手成长。近年来,我市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区域间校际差距,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名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从破解择校热、推进校长教师交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教育公平迈向新的台阶。 “零择校”划齐教育公平起点线 我市是拥有近两千所中小学、约八十余万名师生的全国基础教育大市,以往每年一到六七月份,为了让自家孩子上一所好的小学、中学,家长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择校热一时在这宜城里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由此不少老百姓也产生了对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的“怨言”。 “家里有权的,有钱的都进了我家门口的好学校,而像我们这样穷苦人家的孩子却只能上更远的差学校。”多年后,在谈起当年自己上学时的“遭遇”,目前已经在省内一所重点大学读书的张致恒仍然感到“愤愤不平”。“这种不公平或许将影响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走向。” 如何才能每个孩子都站在公平的教育“起跑线”上?“择校热必须要破解”这是当政者的势在必行,更是人民群众的热切心声。2013年6月,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勇敢的迈出了公办义务教育“零择校”的招生改革步伐:“城区所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一律停止招收择校生,一律按照“划片、就近、免试”入学。” 宜城版本的“零择校”首先从“特权”开刀,要求所有的领导干部“不打一声招呼、不开一个条子、不开一个口子”。当年九月新学期开学之际,经相关部门反复督查确认,城区所有义务教育公办学校“零择校”政策全部实施到位,投诉率为零。“零择校”在宜城强劲推行着,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上一所好的学校不再是“有权有势显神通、普通百姓莫奈何”。 市教育体育局制定了完备的《学区划分图》和《安庆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实际常住地认定暂行办法》,每个学生都能对号入座。与此同时,我市打破户籍限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也能实现免试就近入学。三年来,全市已有2.2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因“零择校”受益。 2013年9月1日,从芜湖市无为县到安庆务工多年的张磊,带着两个双胞胎女儿到安庆四中报道,这俩孩子成为我市首批“外地娃”就近读书的受益者。“安庆四中,以前安庆本地人都难进去的好学校,更别说像我这样的外地人。如果不是‘零择校’政策,她们应该还是留守儿童,在老家跟着爷爷奶奶过日子吧。” “零择校”实施后,名校的人气渐渐减弱,超班额办学,老师顾此失彼的现象被“拨乱反正”,教育秩序回归到正常水平;而相对薄弱的学校也因有了人气,更加有了干劲,倒逼自己发展进步,办学水平日新月异……。 如何让“零择校”政策更加接底气,更加可持续?记者了解到,我市配套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合理调整学区范围,避免有些学校“吃不饱”,有些学校“吃不了”;为遏制个别学区二手房倒卖过快,房价虚高的现象,对学区房认定年限进行专门规定。同时也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渗透”到高中,2015年秋季学期起,取消高中择校生,将省示范高中定向指标的80%均衡分配到各初中。 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大公平” 实施“零择校”,根本问题还是在于如何解决城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学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当下在全国不少地方,“择校热”依旧热度不减,对于不少家长来说,与其说是“择校”,实则是在“择师”。传道授业解惑,教书先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除了硬件设备等方面的同等“补给”,各校教师资源的看齐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去年4月1日,我市在继实施“零择校”政策后再迈出新步子,出台了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意见,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重点推进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乡镇中心小学与村小学之间、教学点之间的校长教师交流。 记者了解到,当时仅城区就有1000多名教师主动申请参与交流,最后确定了380名优秀教师参与此次交流,其中市直学校58人,交流比例达符合条件应交流的18%。同时,大力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选派109名教师赴岳西、潜山、望江、太湖和宿松5个县支教,支持大别山区尤其是偏远教学点的教育教学工作。 作为承担试点任务之一的迎江区,2013年暑假启动了这项改革,一次性交流干部教师130多人,交流面积达到15%以上,像这样大范围平稳流动主要源自于该区采取“步子慢慢走、办法试试看”的“微改革”方式,通过自愿交流、对口交流、骨干交流等多种路径,最大范围兼顾老师和学校的多种诉求,同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对积极参加轮岗交流的教师,在业务进修、评先评优、晋升提拔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引导教师交流,让教师乐于交流。 “‘零择校’政策不是孤立的、单个的政策,而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政策。那么,如何让‘不择校’成为家长的自觉行为,如何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市教育体育局基教科方敏表示。 截止2015年,我市80%的县(市、区)实行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完成了1461所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接下来,我市还将采取措施促进相对薄弱学校发展,特别要加强这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快区域内教师交流的步伐。将“支教”继续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继续城区教师支持县域的活动。并继续加强师德建设,重点整治有偿家教。 还将加大规范办学力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重点做好“七个规范”,即规范招生行为、规范办校办班行为、规范教学行为、规范收费行为、规范教师行为、规范教辅管理、规范安全管理。通过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提高相对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 |